三道眉草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56行: | 第56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1行: | 第62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鹀科]] | [[分类:鹀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7:42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461 |
中文名 | 三道眉草鹀 |
英文名 | Meadow Bunting |
拉丁名 | Emberiza cioide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鹀科 |
体长
15-18cm
生境
栖息于平原至丘陵的林缘和灌丛。
鸣声
鸣叫为略带金属感的“子儿,子儿”声。鸣唱变化多样而略显急促,音调变化广。
识别
较大的棕色鹀。头部图纹明显,具栗色的胸带和白色的眉纹、上髭纹、颏部以及喉部。雄鸟繁殖羽脸部具独特的褐色、白色和黑色图纹,胸部栗色,腰部棕色。雌鸟体色较浅,眉纹和颊纹皮黄色,胸部浓皮黄色。雄雌鸟分别似罕见的栗斑腹鹀雄雌鸟,区别为喉部与胸部对比明显、耳羽为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斑不甚明显、翕部纵纹较少且腹部无栗色块斑。幼鸟体色浅且纵纹较多,极似戈氏岩鹀和灰眉岩鹀的幼鸟,区别为中央尾羽棕色羽缘较宽。外侧尾羽羽缘白色。weigoldi亚种比指名亚种体色更鲜亮且偏栗色,tanbagataica亚种体色最浅且腰部棕色较少、胸带较窄,castaneiceps亚种体型最小、体色最深且上体纵纹较少。
分布
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国、中国北部和东部至日本,诸亚种间存在过渡,故对其分布信息不详。在中国,tanbagataica亚种为西北地区天山山脉的留鸟,cioides亚种为西北地区阿尔泰山脉和青海东部地区的留鸟,weigoldi亚种见于东北大部地区,castaneiceps亚种为华中和华东地区留鸟而部分个体冬季南迁至台湾和华南沿海。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