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头蜂鹰: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52~59 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113~135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栖息于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疏林和林缘地带。 | |||
== '''鸣声''' == | == '''鸣声''' == | ||
叫声短促,像吹哨一样。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猛禽。本种飞行时可见翼指5枚,有别于凤头蜂鹰的6枚翼指,翅形显得更为狭长。体色类似凤头蜂鹰,呈现极度多样化,可从甚白至甚黑各具不同花纹。本种成年雄鸟具极粗重的黑色翅后缘与尾后缘,虹膜色橙色,可区别凤头蜂鹰的深色虹膜。成年雌鸟黑色翅后缘与尾后缘亦明显,虹膜为黄色。未成鸟尾上有细横纹,虹膜色深,蜡膜明显泛黄,颇独特。本种飞行时可明显观察到其尖细的头颈与较长的尾部。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在中国有确切记录于新疆伊犁,在新疆喀什、阿尔泰山等地亦有未经证实的记录。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俄罗斯斯高加索地区,越冬于撒哈拉南部的非洲。 | |||
[[文件:GROMS-鹃头蜂鹰-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鹃头蜂鹰-1.jpg|缩略图|鹃头蜂鹰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飞行时翅膀平展,显得飞行气质平稳。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主要以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表明:本种猛禽在进行跨海迁徙飞行时,不同年龄的个体跨海迁飞的倾向不同。缺乏经验的亚成鸟常常选择高能量消耗、高风险的跨海飞行,而成熟的个体则倾向于选择中途可以停歇的迁徙方式,以回避跨海飞行。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63行: | 第63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9行: | 第68行: | ||
[[分类:鹰形目]] | [[分类:鹰形目]] | ||
[[分类:鹰科]] | [[分类: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4:33的最新版本
编号 | 210 |
中文名 | 鹃头蜂鹰 |
英文名 | European Honey Buzzard |
拉丁名 | Pernis apivor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鹰形目 |
科 | 鹰科 |
体长
52~59 cm
翼长
113~135cm
生境
栖息于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疏林和林缘地带。
鸣声
叫声短促,像吹哨一样。
识别
中型猛禽。本种飞行时可见翼指5枚,有别于凤头蜂鹰的6枚翼指,翅形显得更为狭长。体色类似凤头蜂鹰,呈现极度多样化,可从甚白至甚黑各具不同花纹。本种成年雄鸟具极粗重的黑色翅后缘与尾后缘,虹膜色橙色,可区别凤头蜂鹰的深色虹膜。成年雌鸟黑色翅后缘与尾后缘亦明显,虹膜为黄色。未成鸟尾上有细横纹,虹膜色深,蜡膜明显泛黄,颇独特。本种飞行时可明显观察到其尖细的头颈与较长的尾部。
分布
在中国有确切记录于新疆伊犁,在新疆喀什、阿尔泰山等地亦有未经证实的记录。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俄罗斯斯高加索地区,越冬于撒哈拉南部的非洲。
习性
飞行时翅膀平展,显得飞行气质平稳。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主要以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表明:本种猛禽在进行跨海迁徙飞行时,不同年龄的个体跨海迁飞的倾向不同。缺乏经验的亚成鸟常常选择高能量消耗、高风险的跨海飞行,而成熟的个体则倾向于选择中途可以停歇的迁徙方式,以回避跨海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