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2024年5月3日 (五) 11:24的版本
编号 | 56 |
中文名 | 中华秋沙鸭 |
英文名 | Scaly - sided Merganser |
拉丁名 | Mergus squamat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EN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一级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49~64cm
翼长
70~86cm
生境
繁殖期出现于水流湍急且较宽阔的河流中,繁殖于树洞内; 非繁殖期栖息于河流、水库库尾等处。
鸣声
极少鸣叫,繁殖期会发出较低沉的“grregrre”声。
识别
雄鸟为大型的绿黑和白色潜水鸭。长而窄的橙色喙端部具钩。黑色的头部有厚实的羽冠。两胁具特征性鳞状斑。跗跖红色。胸白而区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鳞状斑有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的宽灰窄黑带状纹。体型比普通秋沙鸭略小、更紧凑。具有本属中最长的冠羽。最大的特点为,除稚羽外,所有羽饰的两胁均为白色底色,上具精细的黑色鳞片状图案。喙看上去比普通秋沙鸭更精致,比红胸秋沙鸭更短、更直。喙钩比普通秋沙鸭更小,因此不明显。鼻孔靠近喙的中央,该特征和红胸秋沙鸭不同而更像普通秋沙鸭。喙端为黄色到米黄色,无黑色区域,但普通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的幼鸟也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征。雄性繁殖羽:头部乍看似红胸秋沙鸭雄性,但通过白色的胸部和两胁清晰的鳞片状纹,很容易区分。头部的黑色区域延伸至颈部下方,且与后颈和上背的黑色相连(在红胸秋沙鸭中该黑色连接区域较细,在普通秋沙鸭中则由白色体羽完全分开)。与普通秋沙鸭雄性可以很容易地从头部的形状以及两胁的鳞片状图案进行区分。飞行时,两翼的白色区域被两条黑色线分割,看上去更像红胸秋沙鸭,而与普通秋沙鸭不同。雄性蚀羽:头部褐色,乍看似雌性,但是体型略大且更长。中小覆羽为白色,且具有类似于雄性繁殖羽的图案。胸部覆盖有鳞片状纹。雄性第一年冬羽:与雌性相似,但头部和上体逐渐出现和雄性繁殖羽一样的黑白色体羽。两翼图案与雄性蚀羽不同,中、小覆羽为灰色。特别在初期,与雌性颇为相似,容易混淆,且由于个体差异,可能有些个体在冬末之前仍保留着与雌性相似的羽饰,因此需要结合体型更大且长、上背和肩羽混有黑色、眼先残留着稚羽的条纹、虹膜为灰褐色等特征综合判断。雌性冬羽:和雄性一样,很容易通过两胁的鳞片状图案将其与其他秋沙鸭区分。尽管普通秋沙鸭两胁的灰褐色体羽也可能看上去像鳞片状,但远不如中华秋沙鸭那样黑白分明。喉部无白色,即便有白色也不如普通秋沙鸭明显。和普通秋沙鸭一样,眼先为黑色,在夏季变得不明显。虹膜通常看上去偏黑色。上体的灰色看上去比红胸秋沙鸭更明亮和干净,更接近普通秋沙鸭。中、小覆羽为灰色,但通常比红胸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的色调更亮,且如果距离较远或光线较强时,看上去会像雄性的图案,需特别注意。稚羽:与红胸秋沙鸭以及普通秋沙鸭的稚羽相似,眼上可见条纹,虹膜为灰色至褐色。由于完全的稚羽不具有该物种特有的两胁鳞片状图案,观察时需特别注意,以将其与普通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区分。但通常中华秋沙鸭迁至日本时,大部分个体已经出现鳞片状纹。看上去比普通秋沙鸭更小、更紧凑,且头部褐色区域通常不具红色调,而偏黄褐色或灰褐色,与胸部的边界也不清晰。鼻孔的位置与红胸秋沙鸭不同,而和普通秋沙鸭一样,位于喙部中央附近。
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越冬于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和台湾,偶见于东南亚。繁殖于我国东北;迁徙时经过华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至华南的广大区域,但是非常分散,已知越冬地点有限。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