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3年9月2日 (六) 12:10的版本

序号 387
中文名 小体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鲟形目
鲟科
拉丁名 Acipenser ruthenus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英文名 Sterlet
IUCN红色名录等级 EN
CITES 附录II
体长 <100cm
体重 6 - 6.5kg
类型 水生野生动物
备注 仅限野外种群

形态特征

在鲟形目内,小体鲟的检索特征是: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侧骨板比躯干部颜色浅,鳃耙无结节;侧骨板数多于55,吻端下有2-4个突状物。 小体鲟个体较小,除个别可以达长125厘米、重16千克外,一般不超过100厘米长、6-6.5千克重。小体鲟体高为全长的5.9-16.6%,头长为全长的14.6-30.5%。吻长变化很大,为头长的27.8-63.5%。有的学者认为在小体鲟分布的各水域中,小体鲟存在钝吻型和尖吻型两种类型。小体鲟背骨板11-18枚,侧骨板56-71枚,腹骨板10-20枚,背鳍条数32-49,臀鳍条数16-34,腹鳍条数25-45,鳃耙数11-27。 小体鲟体色变化较大,但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骨板行之间有大量小骨板分布。下唇中部裂开(据此可区别于裸腹鲟)。吻须有纤毛。


栖息地

小体鲟栖息于河流的低地和丘陵地带,通常滞留在河床的低洼处,那里的底质为石质、砾石质或沙质。在水库,小体鲟则栖息在水体流动的水库上游端。


食性

小体鲟主要摄食摇蚊等多种昆虫的幼体,也摄食小型软体动物、寡毛类、多毛类、蛭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在其他鱼类产卵期间,小体鲟还摄食这些鱼类包括其他鲟鱼类的卵,胃中内含物有一半以上是鱼卵。在蜉蝣等昆虫大量发生时,小体鲟有时可跃出水面捕食昆虫。


繁殖

小体鲟是性成熟较早的鲟种,大多数种群的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在8年以下,雄鱼4-5龄性成熟,雌鱼5-9龄性成熟。小体鲟的繁殖周期,有人认为是每年产卵,也有人认为是间隔1年甚至更长时间产卵。有人发现,在多瑙河河,雄鲟和较年轻的雌鲟是每年产卵,而较老的雌鲟每两年产卵一次。


地理分布

分布于俄罗斯的黑海、里海、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淡水水域中。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试养,仅分布于新疆鄂毕河上游的额尔齐斯河的水系(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盐池渔场)。


参考文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