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苇莺: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4年5月3日 (五) 13:52的版本
编号 | 918 |
中文名 | 布氏苇莺 |
英文名 | Blyth's Reed Warbler |
拉丁名 | Acrocephalus dumetorum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苇莺科 |
体长
12.5~14cm
生境
更喜欢灌丛而非芦苇丛。主要栖息于湿地附近的灌丛和林地中,有时也出现在远离水域的山边灌丛和城市园林中,迁徙季节也出现在湿地苇丛和绿洲中。
鸣声
鸣唱长而慢;厚重且模仿呱呱、唧唧、吱吱等声音后再返回“tacktack”及“see−see−hue”等短句。叫声包括尖厉刺耳的“thik”声、生硬的“chak”声及摩擦声“cherr”。
识别
中型暗灰褐色苇莺。体无纵纹,两翼短而圆。具深色细贯眼纹、白色短宽眉纹和明显的浅色眼先,但无深色侧冠纹。喙长而偏粉色,上喙中脊线和喙端色深。与芦苇莺和稻田苇莺的区别为体羽色冷且偏灰色、腰部与上体余部同色。下体白色,颈侧、上胸和两胁沾皮黄色。虹膜橄榄色。
分布
繁殖于欧洲至西北亚,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和缅甸。在中国,有少量个体繁殖于新疆西北部,迁徙可能途经青藏高原地区,在四川、香港、台湾等地有迷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