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嘴地鹃: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2024年5月6日 (一) 09:16的版本
编号 | 470 |
中文名 | 绿嘴地鹃 |
英文名 | Green - billed Malkoha |
拉丁名 | Phaenicophaeus tristi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鹃形目 |
科 | 杜鹃科 |
体长
43~60cm(尾长27~36cm,雄体型较大)
生境
活动于海拔1600m以下的原生林、次生林及人工林,可适应浓密灌丛、耕地、橡胶种植林、山林、森林、竹林等多种生境。
鸣声
像蛙鸣一般的“ko,ko,ko,ko”声,受干扰或其他兴奋状态下会发出似猫叫的声音。
识别
大型且尾部极长的地鹃。头和翕部灰色,下体褐灰色,喉、胸部具深色箭状条纹,背部、两翼和尾部为深绿色并具金属光泽,尾羽端部白色。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喙绿色。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东南亚和苏门答腊岛。在中国为地区性常见留鸟,saliens亚种见于云南和广西南部,hainanus亚种见于海南和相邻的雷州半岛。
习性
同其他地鹃。喜栖于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枝叶稠密及藤条缠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