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鹨: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2024年5月6日 (一) 09:22的版本
编号 | 1385 |
中文名 | 黄腹鹨 |
英文名 | Buff - bellied Pipit |
拉丁名 | Anthus rubescen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鹡鸰科 |
体长
14-17cm
生境
繁殖于多砾石的高山或亚高山苔原,可至海拔2400m; 非繁殖期活动于平原的开阔湿地、沼泽、河岸、耕地及海岸附近。
识别
较小的褐色勠。布满纵纹。似树鹨,区别为上体偏褐色、胸部和两胁纵纹浓密且颈侧具偏黑色块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缘为白色。罕见的指名亚种偏褐色且纵纹较少。上喙角质色而下喙偏粉色,跗跖暗黄色。
分布
繁殖于古北界西部、亚洲东北部和北美,冬季南迁。在中国,繁殖于西伯利亚的japonicus亚种越冬于东北至云南和长江流域,甚常见;北美的指名亚种于中亚曾有迷鸟记录,可能偶至新疆。
习性
冬季见于溪流两岸的潮湿草地和稻田中。
鸣声
繁殖期在空中或栖处发出一连串尖锐的鸣唱,音似“丘喂丘喂丘喂丘喂”;飞行时发出短促的“唧”声,被惊扰时发出急促的“唧、唧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