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2024年5月6日 (一) 09:01的版本
编号 | 630 |
中文名 | 矛隼 |
英文名 | Gyrfalcon |
拉丁名 | Falco rusticol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一级 |
CITES | 附录Ⅰ |
目 | 隼形目 |
科 | 隼科 |
体长
53~63cm
翼长
110~130cm
生境
常栖息于开阔的山脚平原、荒野、多石山地、岩石海岸等环境。
鸣声
偶尔发出高亢的“ang ang ang”声。
识别
极大的白色隼。下体具黑色纵纹,上体具黑色纵纹和横斑。翼尖黑色。幼鸟上体灰褐色,羽端白色并具白色点斑,尾部具白色横斑,头部偏白色。与游隼和猎隼的区别在于体色较浅、两翼较宽而圆、上体非纯褐和棕色、头部斑纹不明显。虹膜黄色。
分布
繁殖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北极地区。在中国为极罕见的冬候鸟,obsoletus亚种记录于黑龙江。
习性
典型的北方苔原和沼泽生境中的大型隼。
迁徙
部分迁徙许多成年矛隼是定居性的,幼鸟通常更具有分散性,南方迁移距离最远。迁徙模式受到食物可用性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迅猛的移动,但也有一些明显的迁徙,例如格陵兰岛的白色型鸟类迁往冰岛。一些鸟类从北美洲迁徙到西伯利亚(见第237页)。它们可能在海冰边缘或靠近开阔水域(多年冻结海域)越冬。大多数鸟类在北纬52度以北越冬;在北美洲,它曾经达到南纬35度,在亚洲约为北纬46度。(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主编),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