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斑秧鸡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编号 265
中文名 白喉斑秧鸡
英文名 Slaty - legged Crake
拉丁名 Rallina eurizonoide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鹤形目
秧鸡科

体长

21~28 cm

生境

通常活动于海拔700m以下,见于长势良好的森林下部浓密的灌丛、林缘、林中溪流,以及红树林、水稻田、山脚高草丛等。

鸣声

常在夜间发出重复的“kek-kek”声,也发出带鼻音的“ow-ow”声,节奏似黄嘴角鸮,但音调更低。

识别

中型偏褐色秧鸡,头、胸部栗色,颏部偏白,近黑色的腹部和尾下具狭窄白色横纹。内侧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具零星白色横斑。虹膜红色,喙绿黄色,跗跖灰色。

分布

繁殖于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部分个体越冬至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西部。在中国,telmatophila亚种为广西南部海拔700m以下地区的不常见留鸟,迷鸟至海南,夏季繁殖鸟记录于香港。对其分布研究可能存在遗漏,如今分布有扩散之势,华东地区部分地点有繁殖记录,formosana亚种为台湾留鸟。

白喉斑秧鸡分布图

习性

性羞怯,栖于森林、林缘、灌丛和稻田。

迁徙

部分性迁徙在印度有定居和迁徙的个体,它们在南西季风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迁徙;鸟类在10月至11月从印度抵达斯里兰卡的西海岸,在低地逗留几天后上山过冬,3月至4月离开。在马来西亚是候鸟;在苏门答腊过冬(11月和3月至5月),有时也到达西爪哇;琉球群岛、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和兰屿岛有定居个体,一些帕劳岛的鸟类可能是迁徙访客。它们几乎完全在夜间迁徙,常常被光线吸引进入房屋内。该种群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西孟加拉邦、不丹)和西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分布较散。(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